基于员工投入的一流专业建设成效
评价框架构建
——以会计学专业为例
汪 利 董必荣
雷火竞技官网
【摘 要】文章以会计学专业为例,构建了基于员工投入的一流专业建设成效评价框架,包括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员工学习成果、课程、有效教学实践、教育经验丰富度、师生互动水平、专业环境支持度、持续改进机制等八个维度,是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中影响员工投入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框架的各维度及质量标准强调了员工投入理论和OBE理念等先进教育理念,突出了一流专业的学业挑战度和高阶认知学习,以及各维度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印证关系,体现了一流专业建设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系统性和科学性要求。以员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背景下,一流专业建设应落实到员工学习上,从员工投入的视角构建一流专业建设成效评价框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员工投入理论及其实践应用NSSE(全美老员工学习投入调查)和CCSS(中国老员工学习与发展追踪调查)工具为框架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员工投入;一流专业;成效评价框架
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作为世界一流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的抓手。2019年4月,“双万计划”正式实施,规划从2019年开始分三年建设1万个左右国家级和1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同时规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点的专业经过一定时间的建设,通过认证后才能成为国家级一流专业,一流专业点建设成效评价是必需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基于员工投入的一流专业成效评价方法的必要性
(一)一流专业建设成效应落实到员工学习上
《意见》明确提出,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必须坚持员工中心、全面发展原则,就是既要注重“教得好”,更要注重“学得好”,围绕激发员工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围绕员工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员工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促使员工回归学习,真正将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员工的学习成果上。因此,一流专业建设应落实到员工学习上,应以促进员工投入为重点,考察专业政策和措施促进员工投入的成效,促使教转化为学。
(二)传统会计学专业评价存在的不足
(1)评价以资源和声誉为主导,对员工学习关注不足。国内以往的专业评价集中在经费、团队、课程、管理等教学要素方面,对员工的关注集中在生源、就业、获奖等方面,对员工投入和校园经验等微观层面关注不足。围绕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专业建设规划、团队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专业建设效果[1];立足员工和专业的共同发展的评估体系,包括专业规划、招生情况、就业情况、团队队伍、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本科生国际国内交流、教学管理、专业特色、专业对学校的要求[2]。基于增值观的会计学专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3],按照“投入——过程——产出”的思路,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三个维度,质量评价即为教育产出,包括教育改革标志性成果、教师教学水平、员工发展(包括考试成绩、毕业论文、竞赛、科研与考研)、社会声誉;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4],办学条件、教学过程、人才质量(包括软件应用能力、学科竞赛成果、初级会计师通过率、就业率、就业质量、员工满意度、创业能力)三个维度。
以上观点尽管具体提法稍有差异,但是所设计指标侧重于办学资源和教师的教等教育输入,而对员工的学习关注不足,是一种以资源为主导的评价,体现了一种以资源建设为重点,视各类荣誉、获奖为教育产出,教育输入即能带来教育质量产出的质量观。
(2)评价对员工投入和校园经验关注不足,教学改进缺少着力点。现实中,以员工为中心、以员工学习为中心已成为全社会共识,但公司产品如何落实到员工的“学”上,教如何转化为学,具体路径、方法仍很模糊。传统评价聚焦对教的评价而对学的评价不足,考察的教学管理和过程,依然是教育者施教的过程,而不是员工者学习的过程。由于对员工投入和就读经验微观层面关注不足,员工投入如何、专业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是否促进了员工投入就无从得知,评价所获得员工学习的有价值信息和数据有限,如何改进教学,促使员工投入到良好的教学中来就无从得知,教学改进缺少着力点。
一流专业建设要落实到员工学习上,找到促使员工投入到良好教学、教转化为学的对策,评价就必须回归到员工学习本身,注重员工学习行为和校园经验的调查和评价,考察专业政策和措施促进员工投入的成效。
二、一流专业建设成效评价框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员工投入理论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高等教育界通过“大学如何影响本科生”研究,发现员工学业表现与员工的投入直接相关,大学教育实践的效果与该实践促进员工的投入直接相关。员工投入(Student Engagement / Involvement)是指员工花费在有关学习或学术活动上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学校促成员工参加这些活动的所作所为。员工投入理论认为,员工投入的数量和质量与该员工的学习成果具有紧密的正相关关系,学校教育活动通过影响员工投入从而对学习结果产生影响[5]。2001年,帕斯卡雷拉等人系统整理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0年有关大学如何影响员工的数千种文献后,认为校园经验(Within-College Experience)要比学校的特征(Between-College Characteristics)更能说明实质问题。教学质量、员工与教师、同学之间互动的程度和性质,员工事务规划的有效性,学术经验的重点和强度,以及员工投入的整体水平,才是界定一流本科的最重要方面,远比学校所拥有的资源、选拔性和声誉重要[6]。
员工投入理论揭示了教育活动是如何影响员工学习的,为一流专业建设成效评价框架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员工投入以及专业促进员工投入的成效是衡量专业建设成效的最集中体现,一流专业建设成效评价应通过调查员工的学习经历与感受,来评价一流专业的教育活动是否对员工投入产生了真正影响。
(二)NSSE、CCSS调查
1998年,美国皮尤慈善基金会以员工投入思想为指导,组织研制了本科教育质量评估工具“全美老员工学习投入调查”(NSSE),从员工就读经历和体验的视角评估老员工投入良好教育实践的程度,以及大学为促进员工投入的作为,以此反映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现状,为大学本科教学改进、追求卓越提供信息和意见[5]。该调查目前为美国应用最为广泛的老员工就读经验调查项目,已成为美国许多高校教学评估中收集员工学习质量数据的重要手段。2009年,清华大学对NSSE进行了汉化,形成了中国老员工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China),并在实践中持续改进,发展为“中国老员工学习与发展追踪调查”(CCSS),2021年CCSS2.0出台,已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情调查。
从员工学习视角,CCSS工具体现了五大主题,即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教育经验丰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从院校施教视角,工具也体现了五大主题,即学业挑战度设置、有效教学实践、生师互动创设、教育项目丰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这些主题是促进员工投入的有效教学,是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CCSS工具为一流专业建设成效评价框架构建提供了重要借鉴。
三、会计学一流专业建设成效评价维度
基于员工投入的会计学一流专业建设成效评价维度,应以新文科、成果导向等教育理念为观照,反映人才培养体系中影响员工投入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体现科学性、高阶性、挑战度和系统性,有助于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一流专业的示范领跑作用。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该指标是指员工从本专业毕业后的服务面向和在学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预期能达到的总体程度。该指标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类型、社会服务面向,并彰显专业特色优势,在新文科建设强调高等教育国家战略服务功能的当下,该指标是评价专业贡献度的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逻辑起点。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应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面向清晰,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其制订程序应规范、科学,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意见。例如雷火竞技官网会计学一流专业点的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为:依托学校“大审计”学科平台优势,立足江苏,面向全国,重点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强,掌握审计方法、通晓国际会计规则的会计管理和应用研究的高级专业人才,毕业5年左右成为具备职业道德水平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强的会计师,成为担任财务经理或相当职位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具备创新能力的会计理论研究或应用研究专家。
(二)员工学习成果
员工学习成果(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是指个体员工在经历四年学习投入后,毕业时所应达到的特定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它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相一致并共同体现着学业挑战度,是促进员工投入、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顶层设计。学习成果不同于员工就业、升学、收入、满意度等概念,后者常常用来考察大学的有效性,而中外专业认证中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成果即员工应达到的能力要求已是通行做法,其依据是OBE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学习成果驱动课程计划(Curriculum),课程计划指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同时,学习成果标准决定评估内容和方法。
学习成果制订应规范、科学,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意见,要符合SMART(Specific、Measurable、Attainable、Realistic or Relevant、Time Bound)原则,即学习成果必须明确具体、可测量、可实现,与专业培养目标、学位课程的目标和任务高度相关,并在合理的时间框架内。学习成果在关于学习内容和内容的组织方式、教育策略、教学方法、评估程序等方面要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例如佛罗里达中部大学(UCF)商学院的批判性思维成果目标的说明:在每一项战略营销管理课程中,员工将通过在涉及战略营销问题的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来展示有效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完成案例80%的为掌握程度[7]。
经过会计学一流专业学习,获得会计学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应具备以下9种基本能力:(1)有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2)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对美的爱好和审美能力;(3)在会计情况下承认并遵循讲诚信、守规则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责任并作出知情判断的能力;(4)运用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等知识处理复杂商业情境和智能技术条件下的会计与财务决策能力;(5)运用经济、管理、会计等相关法规、政策和惯例,采用智能化技术,对会计与财务业务进行分析、评价和监督的能力;(6)具备智能技术条件下的会计信息系统、财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体系的咨询、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7)一个团队有效运作的能力,包括成员共同创造一个协作和包容的环境,建立目标、计划任务和实现目标;(8)具备较开阔的国际视野、国际交流能力,通晓国际会计规则,处理涉外会计业务的能力;(9)根据需要使用适当的学习策略获得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三)课程
该指标是指专业的课程计划及具体课程必须提供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支撑预期学习成果达成的足够内容,以确保员工能为专业执业做好准备。专业培养目标、员工学习成果和课程设置之间要有很强的相互印证关系。课程计划制订程序应规范、严谨、科学,要充分考虑相关利益者意见。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会计学一流专业除国家规定的思政、体、艺、劳等课程外,还应包括数学、英语、经济、管理、会计、审计、法律法规等领域课程,充分的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学科交叉复合型课程、综合性的实践训练课程,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通识课程。各领域具体课程设置取决于预期培养目标和学习成果,以及一流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
除了课程计划的学科覆盖领域要求外,会计学一流专业每门课程(含项目)的挑战度也要足以支持预期学习成果、专业培养目标,应有关于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学业考核等方面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学业挑战度是指专业或课程对员工投入和学业成绩的期待程度,包括高阶认知学习和学习要求严格程度。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学习中,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为高阶认知学习,是对员工思维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方式的训练,是员工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目标直接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体现出教育者对什么值得员工学习以及如何能使员工有效学习所作的价值判断[8],会计学一流专业所培养人才要具备处理复杂、智能化管理会计、财务决策及审计监督的能力,课程目标就必须设置较高挑战度,突出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高阶认知学习。同时,为达到高阶认知学习目标,学习任务的量和形式应精心设计并严格要求。
(四)有效教学实践
有效教学实践是指员工感知到的教学有效性,包括理论和实践课程教与学组织方法和策略、员工学习志趣激发、课程考核、师生之间的积极反馈和调整等。课程教学方法和策略应足以支持高阶认知学习、预期员工成果达成,能够促进员工投入。以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培养为重要目标的课程,就不能仅仅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还应有案例式、讨论式等研究型教学,鼓励和促成员工合作学习,突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员工学习志趣激发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要求,包括建立员工学习动机、培养会计专业兴趣和信心,鼓励和引导员工主动学习、提出问题,组织员工线上自主学习,给予员工一定的学习自主度等等。
课程考核方面强化过程性、多元化考核已是改革的共识,重要的是如何实施。对于会计学一流专业而言,要从课程目标实现、促进员工投入、教师及时反馈的视角来设计课程考核系统。首先,考核内容和方式须与课程目标一致并且能够有力促进目标达成。以培养处理复杂会计业务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考核内容就不能仅仅是会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识记和简单应用,需要设计复杂的会计专业问题,考察员工运用专业理论、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考核要有助于促进员工投入。考核内容和形式要有挑战度,要与高阶认知学习相吻合,如综合、评价能力考核,会计的综合性调查、研究报告等,具有一定频度的过程性考核成为必需,线上自主测试也是重要选择。最后,对于每次测评,教师应给予及时反馈。反馈的内容不仅仅是结果分数,要能让员工了解自己学得怎么样,如何改进学习,能够促使员工去钻研还未弄懂的问题。作业批改和讲评目前在高校虚化的问题值得重视。
(五)教育经验丰富度
员工投入理论已经证实,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学习、具有一定教育经验丰富度的员工更愿意投入学习,专业为员工构建的第一课堂之外的教育经验丰富度是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方面。会计学一流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应提供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各类竞赛、报考英语计算机等级和专业证书、第二学位或辅修、学习社团、社区服务或志愿者、海外学习、在线学习、和不同背景的人交流等学习项目。此外,还应考察专业对学习资源和项目管理的组织化程度,如必要的梳理、归类和说明情况,规定项目和自选项目相结合,有不同套餐组合设计,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员工需要,并在如何利用上提供员工个性化的指导,对必要的专业实习、会计学科竞赛等学习项目有专门制度、专门队伍组织等等。
(六)师生互动水平
鼓励师生之间交往和互动是促进员工投入的有效教学,而基于中美研究型大学NSSE、CCSS调查数据[8]、基于国内某地方财经类高校的CCSS调查数据[9]研究表明,生师互动得分普遍偏低。师生互动水平是指师生在课堂内外交往、交流学业和员工个人发展的频率,包括师生交往、课堂内外讨论课程内容和作业、教师给予及时的学习反馈、教师对员工表达较高的期望,员工和教师一起做科研、参加社团活动,以及承载和胜任这些工作所需要的教师数量与结构等。会计学一流专业必需证明教师的数量和结构涵盖课程计划的所有学科领域,具有足够数量的双师型教师,能够满足会计人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需要,教师教学能力能胜任一流专业所需要的高质量教学,在师生交往、教师表达对员工较高学业期待、师生讨论课程内容、作业、和教师一起做科研、指导员工参加学科竞赛,为不同年级设计个性化的师生互动内容和政策等方面有充分证据,师德师风良好,足以支撑员工价值观教育职责。
教师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要素,但是教师输出的质量不是教师本身决定人才培养体系质量。在专业评价的传统做法里,团队指标考察的是团队的结构、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成果,教学考察模糊,由教学标志性成果、员工评教得分来替代,教学输出的证据单一,师生互动水平考察更是缺失。以员工为中心、员工投入视角下的专业评价,必须重点考虑影响员工投入的关键因素即师生互动,而将团队数量和结构作为教学和互动的应有条件。
(七)专业环境支持度
专业环境支持度是指专业为帮助员工成功而营造积极专业环境所提供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支持性政策和措施,物质方面包括经费投入、专业软硬件设施和条件、图书资料、专业实习基地等,精神方面包括对学业、身心健康、经济问题和就业的指导、帮助与支持,为员工交往提供的机会,适当的教学管理和服务人员以及他们的支持性服务,为保持优秀教师队伍而提供持续的业务进修措施和条件等。专业创设的学习环境应能够促进员工投入、支持专业目标达成。对于会计学一流专业,智能化会计及相关学科实验室软硬件条件,会计师事务所等实习基地条件和利用;会计案例库建设和使用,图书资料和经费投入等与预期学习成果目标是否匹配,能否满足要求;员工体验到的员工之间、与教师、辅导员和管理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友好性、支持性如何;各年级员工体验到的学习和发展上获得的支持和服务如何;支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政策条件等等。
(八)持续改进机制
持续改进机制是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对形成闭环质量保障体系不可忽缺,包括人才培养体系各重要节点的质量评估、反馈和改进的制度和做法。如培养目标、员工成果环节,应有常设的评估体系,以证明会计学一流专业培养目标、员工成果制订充分考虑了相关利益者的意见,毕业生和雇主意见调查,证明专业培养目标、员工成果的实现程度,以及运用评估结果改进专业教学的效果;课程、有效教学实践方面,应有常设的课程评估体系,评价课程计划与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契合度、教学的有效性,以及评估结果用于改进课程和教学的效果;师生互动方面,应有常设的评估体系,证明师生互动水平,以及评估结果用于改进的效果。教育经验丰富度、专业支持环境等同样如此。
本框架设计的思想与特点:第一,一流专业建设应落实到员工学习上,一流专业建设成效评价应把员工学习投入、学习成效作为评价的导向和落脚点。因此,反映员工学习成效的学习成果直接证据、反映专业教育活动促进员工投入有效性的证据、预期学习成果的质量保证过程、持续改进证据都是审查的重点;第二,在成果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本框架八个维度之间具有强烈的相互印证关系,专业教学和评价要特别重视各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对教学有效性、专业支持度、持续改进机制、学习成果达成度等维度的评价都需要以学习成果标准为依据,科学制定学习成果目标是高质量教学和评估的关键;第四,思政教育目标充分体现在培养目标和学习成果中,对思政教育的评价通过对专业培养目标、员工成果标准、质保过程、学习成果证据以及相互之间印证关系的审查来实现。
四、一流专业建设成效评价框架
《通知》要求,一流专业建设要面向各类高校、全部专业,坚持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各专业人才培养兼具教育的共性和个性,要遵循教育的共同规律,但目标定位、人才类型又各有特色。上述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员工学习成果、课程、有效教学实践、教育经验丰富度、师生互动水平、专业环境支持度、持续改进机制是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共有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所有一流专业建设成效评价都应以这八个维度及其质量标准为基本框架。
随着学科类型、大学类型的不同,专业目标定位及培养人才的类型也不同,上述各维度的内涵又各有侧重。比如,经济学、会计学同属于文科,都要开展新文科建设,强化新科技革命与文科的融合,担负起新时代文科的使命,但前者属基础学科,要加强对中国经济发展经验及其规律的总结研究,凝练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10],培养拔尖创新的研究型人才;后者为应用学科,侧重于提炼分析植根于中国文化的管理经验和本土案例,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学习成果上,研究型大学以培养人才的研究、创新能力为重点,教学型大学以实践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课程维度,研究型人才培养要求更多的学科前沿和学术训练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更多的实践场景和产教合作案例;有效教学实践维度,前者研究型教学是必须,后者案例教学是重点;师生互动维度,与教师一起做科研对于前者必需足够充分,对于后者要求就有所降低;前者更强调科教融合的教育项目和经验,后者更强调产教融合的教育经验和项目;专业环境支持度方面,前者更需要为员工科研训练提供制度条件支持,后者更需要为员工实践训练提供制度条件支持。
[1]许秀英.高等学校组织和实施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7):41-43.
[2]王玉琼,万明霞,戴立益.普通高校本科校内专业评估体系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5):11-17.
[3]池国华,时萍.基于增值观的会计学专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J].商业会计,2015(9):12-14.
[4]谢湘华,黄志媛.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以A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例[J].财会学习,2021(27):168-170.
[5]徐波.高校员工投入:从理论到实践[J].教育研究,2013,34(7):147-154.
[6]余东升.评估一流的本科教育:路径与价值——美国的经验及其意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26-131.
[7]Patrick Moskal,Taylor Ellis,Thomas Keon.Summary of Asse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Learning Data[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2008(2).
[8]王纾.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教学的比较研究:
以员工课程学习体验为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2012,39(4):111-119.
[9]汪利,刘海燕.地方财经类高校本科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员工学习体验的视角[J].高教论坛,2020(12):18-21+26.
[10]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中国大学教学,2020(5):4-8.
本文系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思政引领+科技赋能’的会计学专业智能化转型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050044);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员工投入的高校一流专业建设成效评价研究”(项目编号:B-a/2020/01/22)阶段性研究成果。